米乐·(中国版权)官方网站

生态头条 尾矿库溃坝淹没近700亩土地!那些触目惊心的“生态伤疤”……—米乐 | M6·中国官方网站
联系电话 0535-8312227
  • 栏目幻灯二
  • 栏目幻灯一
  • 最新公告:
    米乐工程,创未来,服务多元,品质领先。
    热门分类: 第一系列 | 第二系列 | ......>>更多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生态头条 尾矿库溃坝淹没近700亩土地!那些触目惊心的“生态伤疤”……添加时间:2024-01-09

      原标题:生态头条 尾矿库溃坝淹没近700亩土地!那些触目惊心的“生态伤疤”……

      6年前的一个夜晚,近百万立方米的尾砂、水、坝体土方从这里倾泻而出,淹没了湖北省大冶市泉塘村近700亩土地,其中约560亩是集体农用地。

      随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全国由试点到推广,2019年,这里也开始了对溃坝事故造成的生态损害情况的鉴定和治理等工作。然而,在淹没土地如何修复、修复后的村民赔偿和土地利用等问题上,事故发生单位大冶有色铜绿山铜铁矿与泉塘村村民经过多次协商,未能达成一致。

      2021年底,泉塘村村委会一纸诉状将大冶有色告上法庭。他们期望通过法院判决,给这片土地的未来带来清晰的规划。

      2017年3月12日凌晨2时10分,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铜绿山铜铁矿尾矿库西北坝段发生一起溃坝事故,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失联,直接经济损失4518.28万元。

      经事故调查组调查认定:事故直接原因是大冶市泉塘村三号坝铜铁矿非法越界进入铜绿山铜铁矿尾矿库盗采库区矿产资源留下采空区,采空区的顶板花岗岩经长期风化浸蚀而坍塌,造成上部地层下陷,从而导致尾矿库坝体基础下沉断裂失稳,加上库内水体和尾砂的迅速下泄,流动的水体及尾砂对坝体施加水平冲击力,致使坝体西北段呈扇形滑动发生溃坝。

      大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具的一份信访答复文件显示,这次溃坝淹毁及污染下游泉塘村土地约693.35亩,其中集体农用地564.86亩,集体建设用地102.304亩,国有土地26.183亩。

      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冶有色)铜绿山铜铁矿安环科副科长吴志坚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后,大冶有色对溃坝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行了赔偿,但关于淹没土地生态恢复治理以及治理后对村民的赔偿问题迟迟未达成一致。大冶有色铜绿山铜铁矿提供的《关于铜绿山矿3.12尾矿库溃坝生态修复相关情况的说明》(以下简称《生态修复情况说明》)称,“截至2022年初,生态治理工作未有实质性工程进展,只对涉地村民在生态恢复治理期间的补偿事宜达成协议,即铜绿山矿每年给予133.8万元的青苗补偿,直至整个生态修复工作完成。”

      放到以前,这一生态环境损失会陷入“企业排污、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老路。但一项全新制度的出台,让生态环境部门重新审视。2018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旨在体现环境资源生态功能价值,促使赔偿义务人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根据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发生单位为大冶有色铜绿山铜铁矿,相关方包括大冶市泉塘村三号坝铜铁矿、黄石市地质环境监测所、大冶有色设计研究院等7家单位。事故原因包括大冶市泉塘村三号坝铜铁矿非法越界进入铜绿山铜铁矿尾矿库盗采库区矿产资源,留下大小不等的采空区;黄石市地质环境监测所未详细核实三号坝铜铁矿井下实际非法越界开采所形成的采空区范围、位置,为三号坝铜铁矿出具相关分析报告,作出其不是尾矿库2004年“3.16”沉降开裂诱发因素的错误结论;尾矿库加高扩容工程四期施工建设增加尾矿库的荷载,加速溃坝事故发生等。

      根据黄石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相关材料,记者统计得出,大冶有色作为赔偿义务人,总计赔付约1258.77万元。其中,组织开展污染控制工程,总成本预算902.53万元;赔偿土壤和地表水环境损失约297.5万元,缴入黄石市财政局财政专户;实施地下水环境监测,费用25.738万元;鉴定评估费33万元。

      作为黄石市生态环境局介入的首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李龙称,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他举例称,针对这类赔偿案件,正常来说,首先应当认定责任主体,接着对各个主体进行责任分配,再依据其主次责任进行赔偿。根据事故调查报告,事故涉及责任主体众多,如何确定最终的赔偿主体成为关键一步。

      “后来考虑到大冶有色是事故发生单位,且作为央企子公司,其需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也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理念推广给他们,加上各方推动,最后才达成了协议。”李龙说。

      相关合同显示,黄石市生态环境局与大冶有色共同委托武汉大学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鉴定、污染控制工程方案的编制工作。

      2023年6月下旬,记者走访溃坝事故发生地。路边的标志牌显示,铜绿山铜铁矿尾矿库闭库工程已于2019年10月竣工。库区内长满了杂草,周围筑起了铁栅栏。往北看,正是溃坝时尾砂冲向的地方。曾经的鱼塘、菜地、水田等几乎见不到,取而代之的是被平整过的黄泥地。一旁的公示牌显示,这里正在实施铜绿山铜铁矿尾矿库尾砂泄露事件污染控制工程。

      泉塘村多位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并不同意实施上述项目,而是希望土地能修复至原状。

      吴志坚向记者表示,此前开工时发生过村民阻挠施工的现象,后来当地政府出面协调,工程才得以进行下去。

      吴志坚称,项目开启前,关于生态修复、修复完成后的村民赔偿、土地后续利用等问题,大冶有色多次与大冶市政府、金湖街道办、泉塘村进行协商,先后提出了清淤治理、土地征收、土地流转等多种处理方案,均因种种原因未达成一致意见。

      关于污染控制工程,《生态修复情况说明》中这样解释:该方案采用原位固化的方式进行处理,通过在地下水上游构建垂直防渗墙阻止重金属的横向迁移,表层建立原位柔性抗渗阻隔层阻止重金属随地下水纵向迁移,之后在表层覆土复绿。

      李龙表示,通俗来讲,就是将污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当于把那一块地包起来,防止尾砂里的重金属向下迁移,影响地下水。”

      黄石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一份编制于2021年6月的《铜绿山尾矿库尾砂泄露事件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技术方案》)也提及,本事件中涉及尾砂泄露量大,污染程度较深,整体挖除工程量过大,修复成本过高,且尾砂的无害化处理与异位修复工程较大,不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上述方案的确定,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和大冶有色均表示,是经过有关专家评审和多个相关部门磋商而定的。黄石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文件显示,参与磋商的单位包括黄石市检察院、司法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在工程现场的公示牌上,记者看到,工程清表、平整土地面积为366亩左右,而根据大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具的一份信访答复文件,溃坝淹毁及污染下游土地693.35亩。为何只治理了部分土地?

      上述《技术方案》显示,评估区域的面积为418375平方米(约628亩),其中完全淹没区的面积为235689 平方米(约354亩),土壤中的主要污染因子为重金属铜和锌。部分淹没区尾砂覆盖较少,污染情况程度相对较弱,且附近存在水塘,污染物易随水流迁移至水塘中,对土壤的污染程度有限,且除靠近完全淹没区的几个点位外,其他土壤均未超过基线水平,因此本项目只针对完全淹没区进行治理。

      吴志坚告诉记者,上述工程已于2023年6月30日完成公司内部的验收,“我们已经请了第三方正在做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还会出具专家意见,然后上交政府有关部门。”

      “农户说要恢复成以前一模一样,是恢复到最初水田还是后来养殖基地的模样?代价划不划算?这都是要有科学依据的。”泉塘村村委会副主任石伟说,“所以我们现在就走司法程序,由权威部门拿出证据测算,造价到底是多少。”

      《生态修复情况说明》显示,2021年底,泉塘村在大冶市人民法院起诉,要求重新对淹没区损害情况进行鉴定评估,并进行完全修复治理;2021年12月-2022年7月,法院委托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了生态损害鉴定评估;2022年8月底,法院委托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编制治理方案。2023年8月7日,吴志坚向记者表示,该方案编制已于近日完成,接下来将加强与村民沟通。

      泉塘村村民向记者提供的一份2022年5月由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显示:大冶有色铜绿山矿库溃坝事故所涉区域中,尾砂与土壤接触层、及接触层以下约1米处土壤层均有部分点位镉、汞、砷、铅、铬等指标超过基线水平,确认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并且土壤砷、镉、铜、锌等指标含量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其中一份样品中的砷已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

      上述司法鉴定意见提出,事故所涉区域理论上可通过对压占的尾砂进行清理转移后,采用合适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使得重金属含量降至可接受水平,将受污染土壤恢复至损害之前的功能和状态。但在修复过程中应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等原则。

      石伟表示,对于大冶有色目前实施的方案,村民确实是不同意的,也要求过其停止施工。法院曾组织过2次调解,但双方始终没能协商出一套满意的解决方案。“目前主要还是等司法程序的结果。”

      我国如今已成为一个矿业大国,12 种大宗矿产每年尾矿排放量约 3 亿t(全球矿石开采品位逐年下降,提取同等数量的金属所需矿石量增加,尾矿比例和数量也逐年增大),除小部分作为矿山充填或综合利用外,有相当部分尾矿采用构筑尾矿库的方式储存。尾矿库作为矿山的三大基础工程之一,也是金属、非金属矿山的重大危险源,在世界 93 种事故、公害的隐患中,尾矿库事故名列第 18位。目前为止,世界上正在使用的各类尾矿库超过 2 万座,而我国就有 1.2 万多座,其中不乏危库和病库。自 2005 年以来,我国尾矿库溃坝事故达 40 多起,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周边环境带来巨大的灾难。Lemphers 等对世界范围内 3500 个尾矿库进行统计,发现每年平均有 2~5 个尾矿库发生溃坝,尾矿库的溃坝事件发生的概率为水库溃坝 10 倍以上。

      最新数据表明: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 12655座尾矿库中,有危库 613 座,险库 1 265 座,病库3032座,正常库 7745 座,其尾矿库安全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可见,我国尾矿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据有关文献对全国 113149 个矿山调查统计,占地总面积为 5.82 × 10^6 hm2,破坏土地面积约1.44 × 10^6 hm2,其中耕地 0.296 × 10^6 hm2,林地 1.37 × 10^6 hm2,草地 0.164 × 10^6 hm2。且正以每年200 ~ 300 hm2 的速度增加,间接污染的土地面积更高达 6.7 × 10^4 hm2,尾矿已成为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尾矿库的坍塌也时常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我们在上篇专题中提到目前国内预计仍有4.8-8.7亿吨的赤泥未得到处理,占用土地面积约在870-1580万平方米间。

      尾矿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和影响形式十分严峻,下图可视:( a) 尾矿仍源源不断的排放; ( b) 污染河流; ( c) 冲毁房屋; ( d) 淹没农田; ( e) 冲毁道路; ( f) 堵塞河道;( g) 淹没村庄; ( h) 占用耕地; ( i) 鱼类死亡

      由于尾矿、废石、煤矸石中含硫化物,在地面氧化环境下,会产生酸性含金属的浸出液,产生严重的重金属及酸性污染。

      2008年 9 月 8 日襄汾铁矿(769, 19.50, 2.60%)溃坝,库区下游办公楼、宿舍、集贸市场全部被毁、致死 276人; 2002 年9月11日,贵州都匀固镇多杰村上游铅锌矿尾库溃坝,大量尾矿经范家河流入清水江( 图b) ,产生严重污染,范家河沿河5 km 以上沿岸树木枯死,沿岸耕地 10 多年颗粒无收( 图g) ; 2010 年7月3曰紫金矿业上杭铜矿铜酸水渗漏,9100 km3 尾渣污染汀江,上杭、永定二县因酸水( pH为4.6) 和铜严重超标导致大面积网箱鱼大量死亡。

      尾矿及废石堆的污染性,具有隐蔽性、长期性、扩散性、爆发性的特征,不论是“湿排”抑或“干排”大体相当。如果尾矿体的污染不从源头根治,仅对其周边的水、土、大气污染进行治理只能是暂时的、短效的。如加拿大曾对早已关闭、甚至废弃达数百年以上的尾矿库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到1988年止,系统调查了108个尾矿库和废矿,发现其中有 21个仍排出大量酸性含重属废水,污染面积达15000 km2,治理费用高达30亿美元。

      尾矿作为二次资源已受到中国各级政府和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据专家预测,尾矿利用将是 21 世纪矿产综合利用范围最广、潜力最大的领域。因此,从国内尾矿资源的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利用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国外对尾矿的整体利用率达到了 60% 。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对包括尾矿在内的各种废弃物的利用已达 80% 以上,美、澳等国尾矿生态复原和复垦率达 80%。

      国内由于前期选矿技术水平的制约和“单打一、重主轻副”的思想等多种原因,我国尾矿中不仅含有可提取的金属组分,而且存有大量可用的以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为主、甚至可直接提取的非金属组分。

      以铜矿为例,目前我国有近 1.5 × 10^9 t 的铜矿尾矿,存在着巨大的资源潜力。因此,在矿石日渐贫化、资源日渐稀缺的情况下,开展尾矿资源调查评价已成为资源供需矛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顺应了资源开源的必然要求。

      参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编著的、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 60年》统计的历年铜精矿产量,及各年度有色金属工业统计资料汇编所统计的精矿品位与原矿品位的资料,在确定选矿比的基础上,根据上述推算原理而测算确定: 到2009年底,全国铜矿尾矿资源排放总量大致为 1.5 × 10^9 t。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出版的《2009 年有色金属工业统计资料汇编》统计数据显示,该年我国铜矿尾矿资源中的铜平均品位为0.077%。

      随着价格重心的走高以及提炼技术的进步,全球矿石品味逐年下降资源紧缺型提上日程,尾矿的资源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大规模利用也水到渠成。

      国际大坝委员会的报告称全球有36000座大坝,其事故发生率为1% ,但尾矿库事故数量是其他坝体事故的2倍。据学者LNBowker等的研究,全球近80年来发生事故的都是传统尾矿库,1990年后,全球范围内的传统尾矿库事故总数在下降,但是严重溃坝和特别严重溃坝两类事故数量在上升。

      对于尾矿,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减少尾矿的产生,加大尾矿的利用力度。具体有如下举措:

      像前苏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加强尾矿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和兴建“二次原料工业”; 另一方面,制订政策法规,强化包括尾矿在内的二次资源开发利用,同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开发二次资源市场和使用二次资源。这个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尤其是在优惠政策方面,例如赤泥问题,一直是徘徊在氧化铝企业上的定时炸弹,企业的再利用在开发的自主性不强,主因缺乏外部性。

      法律法规是开展尾矿综合利用的强制力量,因而一些矿业大国十分重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如美国 1970 年颁布《资源回收条例》,1978 年则颁布《资源保护与回收法规》,美国环保局于1988 年、1990 年相继颁布StrawmanⅠ和 StrawmanⅡ二个法案以及鼓励开发二次资源市场的七条政策,包括给予直接奖励、降低二次资源运费、二次资源产品减税等; 德国于 1994年颁布《循环经济/废弃物法》。在这些国家的法律法规中,都是把尾矿等看作可利用资源纳入产品生产过程之中。

      尾矿矿物组成虽和原矿床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但在地表富氧、富水的环境下,尾矿中的硫化物必然要被氧化,尾矿在雨水淋溶、酸化水和残留选矿废液的联合作用下,尾矿中的矿物将会持续、长期地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因此尾矿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赋存形式、分布及其物理化学性状等均与原矿床有所区别,因此对尾矿的利用应重新进行勘查评价和研究。需要强调的是,对尾矿的勘查评价服务于尾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评价和治理两个目标,查明其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有用组分品位和储量(含金属和非金属) 及赋存状态、与颗粒度的关系、分布规律、工艺特性等; 重金属及硫化物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及其在表生地球化学条件溶解、淀积和迁移规律及控制因素等。

      从尾矿中选出有用组分,是尾矿资源化、减少排尾量的重要环节。但因尾矿中有用组分含量一般不高,粒度细,嵌布复杂,富集程度也发生了变化,用矿山正在使用的选矿工艺和设备难以取得好的选矿效果。早在1960 年代,前苏联、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及欧洲矿业发达国家开展了选冶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甚至包括尾矿堆积方式的规定,兴建了一批二次选矿厂,形成了“二次原料工业”。

      国外对尾矿的利用是全方位的,既关注回收有用组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值价,也关注实现无尾化、生态化。有用组分的提取,既含金属组分,也含非金属组分,如土耳其从铁尾矿中选出钾长石; 加拿大、美国等国也从尾矿中选出石英等非金属矿物,利用其特殊性能进行深加工,制成高附加值产品,如功能陶瓷,复合陶瓷等,因尾矿中常含有一些植物所需元素,用作农肥或改良土壤则是另一仲的重要用途,如卡奇卡那尔采选公司用含钙、镁及硅等氧化物铁尾矿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对尾矿添其它材料加以适当改造用以造田复垦是大量消耗尾矿的好办法。

      【关注】中方发布《关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核污染水处置问题的工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