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 361)开始兴建。修成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 线路之一。西汉又称狼汤渠。它在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折向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颍水,东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中途在开封东分水(古汴水)。又南,向东分水入睢水、岁( 涣)水,皆可通淮。再南,向东分水入涡水,直通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 通网。隋代开通济渠,即唐宋时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相当于鸿沟 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开始,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m6米乐平台 米乐官方网站水运干线东移,蔡河就湮塞了。
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或犍尾堰。 枢纽布置 早期的都江堰有堤、堰、水
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
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1936 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
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 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
钢筋混凝 土结构。引水防沙与岁修制度 2000 多年来,灌区人民在兴建和完善
多泄洪排沙; 在河流弯段末端建飞沙堰,利用了环流作用,能大量溢洪排沙,以减免成都平 原洪涝灾害。都 江堰历久不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重视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岁修制度。据历史文物记载,早在 1400 多年前,即有“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六字 诀”。嗣后又相继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及治河“八字格言”等。历代都设置管理机构和堰官负责工程维护。工程维修分为每年的岁修、五年一次的大修、特大洪水后的特修和洪水期的抢修等四类。工程改建与灌区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工程进行了较大改建,灌区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加固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调整和改建了内外江几条大干渠的引水口;新建了外江闸、沙黑河闸和工业取水口;在老灌区修建
了 50 余座重要分水枢纽;改造了 3万多条旧渠道。都江堰 灌区由 1949年的
288 万亩发展到 80年代的近 1100 万亩,并在新灌 区相应建造了黑龙滩、三岔、鲁班、继光等 10 座大中型水库,300余座小型水库,以及许多渠系建筑物、中小型水电站和扬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