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中国版权)官方网站

中国水利发展史—米乐 | M6·中国官方网站
联系电话 0535-8312227
  • 栏目幻灯二
  • 栏目幻灯一
  • 最新公告:
    米乐工程,创未来,服务多元,品质领先。
    热门分类: 第一系列 | 第二系列 | ......>>更多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0535-8312227
    地址:
    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朱宋村
    手机:
    13852099665
    电话:
    0535-8312227
    传真:
    +86-123-4567
    邮箱:
    support@zycygc.com
    新闻动态
    中国水利发展史添加时间:2023-12-13

      •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 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 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 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 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 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 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 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 撑”、“保障系统”。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 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 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 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 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米乐平台 m6官方平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 城西。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 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 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 山公园、玉女峰、米乐平台 m6官方平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 工程。

      • 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 然灾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 身江河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 工程体系,形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 和技术,我们称之为传统水利。传 统水利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 和领域。

      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 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 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 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 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 水利的总结时期。

      这一时期水利的管理也有长足进步。现存最早的全 国水利法规,当数唐代制定的《水部式》。内容主 要包括农田水利管理,碾磨设置及其用水管理,航 运船闸和桥梁的管理维修,渔业及城市水道管理等, 这是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全国性法规。此外某些行业 还有自己的单行规定,例如江南圩田有定型的管理 体制,“田有官,官有徒,野有夫,夫有伍,上下相 维如郡县”。而各个灌区自己又有适合本灌区气候、 种植、水源、习惯的单行灌溉制度,甚至远至新疆, 都不例外。北宋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对于兴修水利特 别重视,熙宁二年(1069)曾颁布《农田水利约束》, 这是中央政府为促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而颁布的政 策性法令,对各地兴修农田水利的组织审批方式, 经费筹集,责任和权利分担,建议入与执行官吏的 奖赏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于推动农田水利高潮的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那是适应当时 人口不多、居民点稀少的社会实际的。到了春 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了,不能再任黄河 在广袤的平原上往返大幅度摆动了,筑堤防洪 应运而生

      堤自然是防洪的有效手段。此外,当年在黄河上还有护岸和 挑水坝等河工建筑物,也曾在游荡性河段上进行裁弯取直的 尝试。然而大量的泥沙堆积在下游河床里,又不断抬高河床, 恶化防洪条件。自汉武帝开始,黄河下游频繁决溢。筑堤和 堵口是当时经常性的治河工作。这期间,元封二年(前109)由 汉武帝主持的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堵口,采用的是平 堵法;建始四年(前29)由王延世主持的堵口采用的是立堵法, 都是成功的堵口工程的范例。但由于河床高耸,防洪条件恶 化,单纯依靠筑堤堵口已经无济于事,必须寻求新的解决办 法。至西汉末年,由朝廷倡导开展了关于治河理论的辩论, 治河方略林林总总,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疏导、筑堤、 改道、水力刷沙、滞洪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贾让提出的后 代屡有争议的治河三策。他认为完全靠堤防约束洪水的做法 是下策;将防洪与灌溉、航运结合起来的综合治理是中策; 治河上策是留足洪水需要的空间,有计划地避开洪水泛滥。

      自1952年10月30日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 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 行了50年的南水北调工作,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 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 的成果。 南水 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 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 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 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 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 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 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 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 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 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 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 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规划的东线亿立方米,其中东线亿立 方米,中线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返回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把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 件大事,把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 施建设的首位,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明 显加快,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 开工建设。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 标志着中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轨道。 目前,除了已颁布的《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 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 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外,各地也先后颁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在中国历史 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科学、 配套的水法规体系。

      灌溉工程在全国普遍兴建。创建于唐代浙江鄞县的它山堰是当时著 名灌区之一。隔断了顺鄞江逆上的海潮,积蓄上游淡水,达到“御 咸蓄淡”、引水灌田和向城市供水的目的。 内河航运是古代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运 输方式。这一时期在运河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科学技 术水平达到我国古代运河工程技术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内河航运建 设最值得称道的是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建成的最著名运河有沟通黄 河和海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隅)的永济渠,沟通黄河和 淮河的通济渠(唐宋一般称作汴渠)。

      元、明、清时期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成为水利稳定发展的 客观条件。水利工程以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而显赫史册。 滨海(江)沿岸地区防御潮灾的工程——海塘在明清时期有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是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的鱼鳞大石塘,建成迄今300多 年一直捍卫着浙江东部濒海平原。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 长,本来相对平静的长江与珠江的洪水与防洪问题也逐渐加剧。明 清两代也是江浙海塘防潮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康熙至乾隆 的百十年里。其间兴建的鱼鳞大石塘,表现出古代坝工的最高水平, 有的至今仍巍然屹立。 这一时期水利规划理论有所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以明代潘季驯为 代表的“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完善和系统堤防的实施,使传统 的治河堤防工程技术发展进入高峰。明清以来大批有关水利工程 技术、治河防洪的专著陆续问世。各地的地方志大多设置了水利 专业志!漕运志作为新的专业志种在明清的水利专业志中也占了 相当的比重.现存的古代水利文献大多是这一时期编纂的。

      农田水利方面的专著中最著名的有元代王祯的 《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清 乾隆年间官修的《授时通考》,对于各种类型 的农田水利工程,尤其是对灌溉和水力机械记 述尤详。地方性农田水利专著如清代吴邦庆编 《畿辅河道水利丛书》和徐松《西域水道记》, 分别是研究海河流域和新疆水利的重要著作。 明代《浙西水利书》《吴江水考》等是太湖水 利的代表性著作。专门记述工程的专书如元代 李好文《长安志图。泾渠图说》、清王太岳 《泾渠志》、王来通《灌江备考》、王全臣 《大清渠录》、程鸣九《三江闸务全书》等。

      农田灌溉在中原地区起源很早,在战国人所著地 理书《周礼· 职方氏》中,已对全国主要自然水 体的分布有概括的叙述。

      引水的工程如漳水十二渠,郑国渠,蓄 水工程,都江堰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著 名大型灌区。

      秦汉以前,我国主要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之后,基本经济区逐渐向南方 扩展。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淮河中下游成为继黄河流 域之后的又一基本经济区;隋唐宋时期(约公元7世纪至工3世纪)长江流域 和珠江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出来,其中长江中下游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在基本经济区的建设中 当然离不开水利建设。随着经济区的扩展,水利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水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问世的《吕氏春秋》 中的《孝行览· 慎人》篇,但它所讲的取水利系 指捕鱼之利。 约公元前104~前91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成 《史记》,其中的《河渠书》(见《史记· 河渠 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该书记述了从禹 治水到汉武帝黄河瓠子堵口这一历史时期内一系 列治河防洪、开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实之后, 感叹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并指出自是之后, 用事者争言水利。从此,水利一词就具有防洪、 灌溉、航运等除害兴利的含义。

      因此,水利一词可以概括为:人类 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 各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 行控制和调配,以防治水旱灾害, 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研究这类 活动及其对象的技术理论和方法的 知识体系称水利科学。用于控制和 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 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称 水利工程。

      现代由于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水利 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扩大 1933年,中国 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就曾 明确指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 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 港工八种工程在内。”其中的“水力”指 水能利用,污渠指城镇排水。进入20 世纪后半叶,水利中又增加了水土保持、 水资源保护、环境水利和水利渔业等新 内容,水利的含义更加广泛。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 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 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 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 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 左岸12台,共表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 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 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 包连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圩田是太湖以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的主要灌 溉排水形式,至唐末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据当 时人李瀚的记载,苏州、嘉兴屯田最发达。其 中,“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 里”。圩田是在滨湖和滨江低地的一种水利工 程形式,四周围以堤防,与外水隔开。其中建 有纵横交错的灌排渠道,圩内与圩外水系相通, 其间有闸门控制引水和排水,做到“以沟为天”, 对天然降水的不均匀起到重要的调节补充作用。